解救“满溢”的餐桌
(来源:福建日报 2018-05-22 09版 网事)
东南网记者 林先昌 文/图
资料图
《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》显示,城市餐饮浪费率高达12%,大型餐馆、游客群体、中小学群体、公务聚餐等是餐饮浪费的“重灾区”。
民以食为天。古语有云:“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。”然而,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和食物供给的极大丰富,食物浪费现象日益严重。近日,《中国城市餐饮食物浪费报告》(以下简称《报告》)发布称,中国城市餐饮每年餐桌浪费食物约1700万~1800万吨,相当于3000万至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需求量,浪费率高达12%。其中,大型餐馆、游客群体、中小学群体、公务聚餐等是餐饮食物浪费的“重灾区”。
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,倡导简约适度、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,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。
连日来,记者走访省内餐饮业、学校、政府部门等领域相关人士,了解对于上述《报告》的看法,及社会各方在减少食物浪费的行动中应如何努力,听听他们的建议和对策。
“面子”作祟 大小餐馆浪费率高
14日傍晚时分,华灯初上。在福州西洪路某酒楼内,顾客正陆续前来就餐。
市民陈先生今晚要宴请几位生意上的朋友,6个人共点了12道菜。“请人吃饭,总要多点几道菜,生怕他们吃不饱。”陈先生说,有时候吃剩的菜会打包。
已经年过五旬的陈先生告诉记者,小时候家里条件比较艰苦,明白食物来之不易。但是作为东道主,多点几道菜是礼仪,难免就会出现浪费现象。
记者在福州市鼓楼区五四路附近一家餐饮店里看到,三位市民已吃完,准备起身离开,而桌上的一份烤鱼只吃了一半。其中一位市民说,烤鱼是最后上的菜,前面几道菜已经吃饱了,鱼就吃不完了。
而在附近一家餐饮店里,一张摆有三菜一汤的桌子上,几道菜都有不同程度的浪费,一大份水煮田鸡还剩大半份,服务员就直接清理了。
一位店员告诉记者:“我们会根据人数给客人点餐建议,但是有些客人并不听,坚持要点很多菜。”
记者又走访了福州市区不少餐馆,发现快餐店浪费现象比较少,而在一些酒店或者饭店,顾客用餐过后,桌上都剩下不少菜。
有分析认为,中国人请客吃饭爱面子,会点很多菜,最后剩下一大桌,又不好意思打包走,这种观念也是造成严重浪费的原因之一。
报告指出,中国城市餐饮每年餐桌浪费食物约1700万~1800万吨,浪费率高达12%。食物浪费量约为每餐每人93克,人均食物浪费量因城市、餐馆类型、就餐目的等因素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。
据介绍,大型餐馆食物浪费量较高,原因在于朋友聚会和公务、商务聚会比较多。这两种就餐类型在点餐中往往更加注重“面子”而不是“肚子”;在就餐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大量的酒水饮用,减少了其他食物的食用,所以往往导致食物浪费更为严重。
另外,调查研究还发现,游客食物浪费总体多于当地居民食物浪费,这与各地食物的烹饪特色和被民众接受程度有关,也可能与游客的就餐偏好和餐厅食物的口味有一定的关系。
LEYU.COM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王维奇认为,这份报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,造成食物浪费的原因是多方面的。
“食育”缺失 校园食物浪费严重
中小学校园食物浪费问题尤其值得关注。上述报告显示:某大型城市中小学生的食物浪费量明显高于城市餐饮业的平均水平。各种供餐方式中,盒饭食物浪费最为严重,浪费量高达每餐每人216克,约占食物供应量的1/3。
福州一位私立院校的家长詹女士向记者倾诉,孩子在班上都不怎么吃饭,只吃半碗就倒掉,身边其他同学也一样。说及原因,“孩子喜欢吃肉,学校的饭菜里荤菜搭配较少。”詹女士说。
在宁德市蕉城区某中学就读的冯同学说,学校食堂有些饭菜看起来还不错,吃几口就觉得不合口味,虽然觉得倒掉可惜,但确实没办法吃完。
福州市仓山区某中学的一位学生告诉记者,学校食堂饭菜口味较单一,长期吃会没胃口,于是只能网上点餐和到校外就餐。
在某中学食堂工作的张师傅则表示,每天在食堂就餐的学生超过1000人次,每天至少有3桶到4桶剩饭剩菜被倒掉。
业内人士分析,学生对校园餐饮的满意度较低,良好饮食习惯和食育教育的缺失,是造成校园食物浪费的主要原因。根据中小学校园餐饮满意度调查,只有14%的学生对校园餐饮表示满意,超过八成学生对其口味、质量打了差评。正是由于营养餐不好吃、学生不爱吃,才使得很多人选择“用脚投票”,宁愿点外卖、走出校门,也不在学校用餐。三明某中学一副校长称,在食物浪费问题上,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督导志愿活动,效果亦有限。
王维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,从报告上指出的中小学校园食物浪费问题来看,确实应该重视,根据该报告调查,某大城市每年中小学生校园餐饮的浪费总量估算值约为7780吨,折合成经济损失约为1.6亿元,十分惊人。
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减少校园食物浪费?王维奇指出,学生、家庭、餐饮企业、学校应该共同努力,这几方面都应从自身找准问题关键。学生应自觉培养积极健康的饮食习惯,懂得珍惜食物;餐饮企业应更加注重学生个体发展需求的差异性,提供精准化、个性化、口味较好的营养套餐;学校方面可以邀请营养师、医生、学者,从人体发育营养结构需求、健康以及食物节约与减少食物浪费的意义等方面,开展科普教育进课堂等活动。
“家庭的教育和熏陶也很关键,父母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榜样。”王维奇如是说道。
http://fjrb.fjsen.com/fjrb/html/2018-05/22/content_1107905.htm?div=0